听说毛泽东领导了红军,鲁迅关切地询问道:他现在多大岁数了?
两位伟人的心灵共鸣:毛泽东与鲁迅的未竟之缘
在中国近代史上,有两位伟人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时代:一位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的革命领袖毛泽东,另一位是以犀利文笔唤醒国民意识的文学巨匠鲁迅。他们虽素未谋面,却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。
惺惺相惜的两位巨人
展开剩余80%1937年深秋,延安陕北公学的礼堂里,毛泽东在纪念鲁迅逝世周年的演讲中动情地说:鲁迅先生堪称现代中国的第一等圣人。如果说孔子是封建时代的圣人,那么鲁迅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圣人。这番评价出自向来言辞谨慎的毛泽东之口,显得格外珍贵。晚年时,毛泽东甚至将鲁迅置于孔子之上,谦称自己只是圣人的学生。
这段情谊要追溯到1918年的北京。当时25岁的毛泽东怀揣理想来到北大,在李大钊、陈独秀引荐下结识了许多文化名流。他特意造访周作人寓所,期待能见到仰慕已久的鲁迅,却因鲁迅外出而遗憾错过。后来鲁迅听说北大图书馆有位叫毛泽东的年轻管理员很有才华,专程前去拜访时,毛泽东却已离京返乡。这段阴差阳错的经历,成为两人终生的遗憾。
战火中的心灵对话
1931年盛夏,江西苏区传来捷报:毛泽东指挥红军以少胜多,粉碎了蒋介石30万大军的围剿。上海租界内,50岁的鲁迅从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时,手中的茶杯微微颤抖。他立即找来好友茅盾,开口就问:这位红军领袖毛泽东,现在多大年纪了?当得知毛泽东还不到40岁时,鲁迅眼中闪过惊讶与赞叹:在五四退潮后,多数人选择了退缩,他却拿起枪杆子继续战斗,实在难得!
此时的鲁迅已从一位批判旧社会的文人,转变为坚定的左翼战士。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,他目睹国民党屠杀进步青年,毅然站到了共产党一边。他大量阅读、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,在《申报》等报刊上发表战斗檄文。而毛泽东则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,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与敌人周旋。一位以笔为枪,一位以枪为笔,却同样在为中国的未来奋斗。
跨越千里的深情厚谊
在冯雪峰的牵线下,两位伟人开始了一段特殊的书信往来。鲁迅将新作寄往苏区,毛泽东则托人送来诗词文章。1934年红军长征期间,病中的鲁迅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翻阅报纸,追踪红军的动向。当红军胜利抵达陕北的消息传来,鲁迅立即让冯雪峰带去慰问电报,还精心准备了金华火腿和围巾作为礼物。由于路途遥远,第一批火腿遗失,鲁迅又执意补送了四条。
1936年10月,当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延安,毛泽东手中的毛笔突然掉落,墨汁在宣纸上晕开。他连发四封电报要求妥善安葬这位民族魂,并在日后建立了鲁迅艺术学院等多所机构来传承其精神。晚年的毛泽东枕边常放着一套翻旧的《鲁迅全集》,那泛黄的书页间,是一位革命者对另一位思想者的永恒致敬。
这段跨越时空的友谊告诉我们:伟大的心灵总能超越形式的阻隔,在精神的高处相遇。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,他们用各自的方式,共同书写了中国觉醒的壮丽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中国电竞二十年:从“电子鸦片”到亚运金牌,一部逆光见证的历史_账号_奥运_拓荒
下一篇:没有了
